隨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重要設計師查爾斯·羅伯特·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 1863-1942)等人訪美,英國工藝美術出版物《工作室》(Studio)的發行,以及北美媒體和社團活動的推廣介紹,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的思想和探索成果在美國廣為傳播,美國也在19世紀末興起了一場工藝美術運動。具有新大陸視野的美國藝術家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宗旨和基本思想指導下,毫不猶豫地在其中添加了社會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較少強調中世紀哥特風格,更講究設計上的典雅,同時又強調日本建筑的模數體系和橫向形式的特點,印第安元素也在美國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中也留下了烙印。
1897年6月,美國首家工藝美術協會在波士頓成立,在柯普利大廳(Copley Hall)舉辦的第一屆工藝美術展覽,展出了一百六十多位手工藝人士的千余件作品。同年10月,芝加哥工藝美術協會成立;1900年,紐約手工藝人依照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行會”的運作方式成立工藝美術協會;此后,明尼阿波利斯、費城和新奧爾良等城市先后成立了類似社團,進一步推動了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發展。
來自英格蘭謝菲爾德(Sheffield)的亞瑟·斯通(Arthur J. Stone, 1847-1938)是波士頓工藝美術協會的忠實會員,他不但馬薩諸塞州加德納(Gardner)的工作室里親自設計制作銀器,還聘請了一些獨具眼光的設計師,其中就包括美國工藝美術運動中兩位著名的家具大師查爾斯·羅爾夫斯(Charles Rohlfs, 1853-1936)和古斯塔夫·斯蒂克利(Gustav Stickley, 1858-1942)。
來自布魯克林的查爾斯·羅爾夫斯以家具設計和制造而聞名。1897年,結束了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設計學業后,羅爾夫斯在紐約州布法羅(Buffalo)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以手工的方式制作橡木家具;其后十年中,他將摩爾風格、東方元素、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等多種風格自然地糅合到特定的結構和形態之中,創造出一種自由流暢的獨特風格,并將自己的作品稱為羅爾夫斯風格的藝術家具。
1901年,古斯塔夫·斯蒂克利發行了極具影響力的《手工藝人》(The Craftsman)雜志,以闡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哲學為開端,向中產階級宣傳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原則和理念,成為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發展的燈塔。1903年,匠人工坊(The Craftsman Workshops)的成立,進一步擴大了他有機建筑理念在美國的傳播,他與建筑師哈維·埃利斯(Harvey Ellis, 1852-1904)合作設計了221個不同住宅項目的草圖。斯蒂克利認為房屋應與景觀相協調,特別注意選擇當地材料;開放式樓層設計可以鼓勵家庭互動并消除不必要的障礙;內置書柜和長凳既實用又確保房子不會完全依賴外部家具;外露的結構、燈具和硬件元素都被認為是具有裝飾性的;人造光應保持在最低限度,盡量采用大量的窗戶來增強光線;這些理念對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家具設計中,斯蒂克利積極貫徹了莫里斯的理念,以誠實、簡單、真實為主導,強調簡單的水平和垂直線條,外露的榫卯接頭,皮革或帆布內飾,突出木材紋理;認為家具應該是合理的、舒適的、制作精良的,這也成為了曼森風格(Mission Style)家具制造的通則。
曼森風格直譯布道所風格,名稱源于舊金山的一座新教斯維登堡派(Swedenborgian)教堂。1898年,紐約家具商約瑟夫·麥克休(Joseph P. McHugh, 1854-1916)以福布斯(A.J. Forbes)四年前為上述教堂制作的椅子為原型推出了系列家具,因最初的設計來自于宗教場所,所以此類家具風格以Mission命名。曼森風格家具使用極簡的直線結構,強調手工制作,重視質量和工藝,最低限度使用裝飾元素。1901年,此類家具在紐約布法羅泛美博覽會(Pan-American Exposition)亮相之后,變得越來越流行,并與美國工藝美術運動聯系在一起。
密歇根州大急流城(Grand Rapids)的家具制造商查爾斯·林伯特(Charles Limbert, 1854-1923)這位美國工藝美術運動史上最成功的家具領導者之一,亦為曼森風格家具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設計主要受到英國工藝美術、荷蘭民間家具、蘇格蘭設計師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 -1928)和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等多種影響的啟發,相比斯蒂克利的作品,林伯特的設計通常不那么嚴肅,更具視覺趣味。
美國工藝美術運動并沒有如英國一樣明確提出統一的哲學綱領,社會主義思潮在少數幾個烏托邦式聚居地以外并沒有得到擴散。其中著名的是費城建筑師威廉·萊特福特·普萊斯(William Lightfoot Price, 1861-1916)于1901年在賓夕法尼亞州莫伊蘭(Moylan)附近建立了玫瑰谷(Rose Valley)和英國移民拉爾夫·伯德克利夫·懷特希德(Ralph Radcliffe Whitehead, 1854-1929)與妻子簡·伯德·麥考爾·懷特希德(Jane Byrd McCall Whitehead, 1861-1955)于1902年在紐約州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建立的伯德克利夫藝術聚落(The Byrdcliffe Arts Colony),藝術家和手工藝匠人在聚落內從事包括家具、陶瓷器、金屬制品和書籍裝幀等一系列作品的手工制作。
城市中心的社團活動則著重于開展對年輕女性的教育普及,以及傳授高質量的手工技藝,工藝美術運動的原則在波士頓周六晚間女子俱樂部(Saturday Evening Girls Club)得到了充分體現。俱樂部旗下的保羅·里維爾陶藝工坊(Paul Revere Pottery)組織女性學習陶瓷制作,提倡在健康的工作環境下將手工藝融入日常生活。里維爾陶瓷采用一種古老的方法制作釉面,用蠟或者錳以產生精確的黑色輪廓,輔以少量的顏色種類以及自然性裝飾圖案,設計上兼具實用與藝術,在美國藝術陶器發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1894年,新奧爾良女性教育機構蘇菲·紐科姆紀念學院(Sophie Newcomb Memorial College)建立的紐科姆陶藝工坊(Newcomb Pottery)被認為是 20 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美國藝術陶器機構之一。1895至1902年間,紐科姆陶器以未著色的紋樣裝飾為主;1902年之后,更加標準化工藝流程使切片作為一種設計技巧發展起來,賦予了作品更高的表現力;1910年,紐科姆發明了一種柔軟而浪漫的啞光釉,陶器開始在粘土中雕刻圖案,而不是切割或涂底。在近五十年的運營歷史中,紐科姆制作了大約七萬件不同的作品。
威廉·亨利·格魯比(William Henry Grueby, 1867-1925)于1894年在馬薩諸塞州里維爾(Revere)建立的格魯比陶藝(Grueby Pottery)則以對自然的詮釋與工藝的創新見長。1897年,格魯比吸取法國啞光釉陶器和日本陶瓷技術創新的啞光綠釉陶器在波士頓工藝美術協會的展覽中一炮而紅,迅速在美國取得極大知名度;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兩枚金牌和一枚銀牌更是在國際上極大的提升了公司聲譽;隨后,格魯比相繼在1901年俄羅斯圣彼得堡陶瓷博覽會和1904年圣路易斯采購博覽會獲得金獎。格魯比啞光綠釉陶器以內斂而優雅的自然裝飾結合厚重的用料與完美的比例,成為最受認可的美國工藝美術陶器制品。
1903年,托馬斯·惠特利(Thomas Wheatley, 1853-1917)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創建了惠特利陶器(Wheatley Pottery),工坊制品與格魯比陶器風格相似,其特點是造型獨特,采用浮雕裝飾,常使用厚重的亞光綠釉、藍色或黃色釉料。
1904年,赫伯特·霍爾博士(Dr. Herbert Hall, 1870-1923)在馬薩諸塞州馬布爾黑德(Marblehead)針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治療而建立了一個小型陶器項目;1905年,亞瑟·巴格斯(Arthur Baggs, 1886-1947)負責后工坊開始向專業化轉變;1908年,在原小型工坊的基礎上成立了布爾黑德陶器(Marblehead Pottery)。完成轉型的工坊在巴格斯領導下,專注于純手工制作小批量的高品質藝術陶器,多次榮獲波士頓工藝美術協會獎章;直至今日,馬布爾黑德陶器仍是最受歡迎的工藝美術陶瓷制品。
威廉·戴·蓋茨(William Day Gates, 1852-1935)于1881年在伊利諾伊州麥克亨利縣(McHenry)創立的特科陶器公司(Teco Pottery)是美國第一家建筑陶瓷品制造商。其獨立開發的特科綠釉(Teco Green)陶器經常被拿來與格魯比相比較,這種更光滑的微晶啞光釉制品一經推出便在眾多綠釉陶器制品中脫穎而出,是工藝美術細釉陶器中的經典之作。
辛辛那提的魯克伍德陶器(Rookwood Pottery, Established 1880)和科羅拉多州科泉市(Colorado Springs)的范·布里格爾陶器(Van Briggle Pottery, Established 1899)也是工藝美術陶器的典型代表。在1870至1920年代,他們與上述陶器公司一起定義了拋棄大量生產,青睞于簡潔而富獨創性的美國工藝美術陶器。
在《手工藝人》、《美麗家居》(House Beautiful)和《淑女家庭雜志》(Ladies Home Journal)等相關月刊的推廣下,工藝美術的室內設計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而照明則成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室內裝飾元素。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領導的蒂芙尼工作室(Tiffany Studios)以上述陶器工坊出品的釉陶器皿作為底座,配以自家的彩色玻璃燈罩,出品了一系列燈具作品;來自印第安人的織物圖案亦作為設計元素被應用于玻璃燈罩的制作。
活躍于加州舊金山地區的荷蘭移民德克·凡·厄普(Dirk Van Erp, 1862-1933)是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的杰出金屬匠人。1908年,厄普在奧克蘭(Oakland)建立銅藝工坊之后便積極參與了當地的工藝美術展覽;1909年,他在西雅圖舉行的阿拉斯加-育空-太平洋博覽會(Alaska-Yukon-Pacific Exposition)展出了20余件作品,系列手錘銅膽云母臺燈立時成為了展會中的明星作品;隨之,工坊出品手錘銅制品和云母燈為他帶來眾多榮譽的同時亦是整個工藝美術運動中金屬器的代名詞。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對于美國建筑設計的影響尤其深刻,摩天大樓之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1856-1924)和美國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等人都深受其影響。師從沙利文的賴特自立門戶之后,開創了著名的草原派(Prairie School)建筑風格。集中位于芝加哥郊外的草原派建筑,以其獨特的水平、懸垂的屋頂和圍繞中廳而自由流動的房間為特色,顯示出強烈的工藝美術風格。
賴特與許多其他工藝美術建筑師一樣,以整體建筑為設計理念,室內的家具、燈具、裝飾配件、鑲花玻璃等往往成為藝術品與建筑相結合,為美國人塑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也意味著賴特的家具通常是為個別房屋定制的,每棟建筑的家具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下圖所示的餐廳組合,是賴特家具設計方面的典范,為了鼓勵聚會與互動,高背參椅的設計有助于遮擋桌子上每個人之外的視線,將注意力集中在周圍人身上;同時,直立的椅背又鼓勵人們保持正確的姿勢;餐桌四角的燈具突出了聚集感,點亮環境氛圍的同時也擋住了桌子外的角落。
賴特對含鉛藝術玻璃窗(多使用抽象的幾何圖案)的使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通過柔和的光線過濾將室內和室外空間融為一體;環繞空間的大幅玻璃窗、木材和紅磚的天然材料,內飾表面的暖色調,進一步強調了室內與建筑以及外部空間的聯系,達到風格的整體統一。
建筑師威廉·格雷·珀塞爾(William Gray Purcell, 1880-1965)、喬治·格蘭特·埃爾姆斯利(George Grant Elmslie, 1871-1952)和小喬治·費克(George Feick Jr., 1881-1945)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開設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是草原派的另一個代表。他們在1911年改造的克羅斯之家(J.G. Cross House, 現已不存)和1913年完成的珀塞爾之家(Purcell-Cutts House)亦在建筑中貫徹了整體設計的原則。
查爾斯·薩姆納·格林(Charles Sumner Greene, 1868-1957)和亨利·馬瑟·格林(Henry Mather Greene, 1870-1954)兩兄弟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創立的格林兄弟(Greene and Greene)是美國西海岸獨座建筑的典范。位于帕薩迪納的根堡住宅(Gamble House)借鑒了日本民間建筑的結構特點,建筑采用木構件,講究梁柱結構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吸收東方建筑和家具設計中裝飾性的元素,強調日本建筑的模數體系和橫向形式的特點。除建筑外,格林兄弟的家具設計從中國明式家具中汲取靈感,基本都以硬木制作,強調木材本身的色彩和肌理,無論是總體結構還是細節裝飾,都具有濃厚的東方味道。
1920年代,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以及裝飾藝術風格和現代主義的興起,人們對自然主義和中世紀的留戀也在逐漸消退,美國設計師和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更多地轉向對現代化和美國特色的追求,工藝美術運動在美國也逐漸走向了終點,只有住宅建筑仍以這種風格往后延續了十年。然而,它卻徹底的改變了美國設計界,對大眾生活的影響也延續至今,正是因為工藝美術運動的興起使建筑和設計由傳統步入了現代之門,民眾對室內裝潢和家具的認知也由此步入了美學時代;而工藝美術大師們保留下來的作品更是成為了收藏市場的寵兒,設計杰作也由一代代的手工匠人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