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aⅴ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mofos69-国产精品自在在线香蕉|www.jn-114.com

希臘化和羅馬時期雕塑

繼古典時期之后,希臘藝術在希臘化時期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一些與古典時期不同的特色,雕塑形式上失去了古典時期的單純,少了理想化的色彩;在題材上藝術家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情感的宣泄、戲劇性的追求、形式語言的雕琢、丑陋與痛苦的表現,主宰著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創作。當然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是在前人黃金時代雕塑藝術基礎上的發展,在希臘化的后期古典風范的影子又頻繁的出現在雕塑藝術作品中。


希臘化時期(323-31 BCE)

希臘化這一術語是1836年普魯士歷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 1808-1884)提出的,具體是指從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E)征服希臘至羅馬人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這段時期,大致從公元前4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在這個時期,東方地區的古老文明和古希臘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藝術從服務公共社會轉向服務王公貴族,藝術的中心也由希臘本土向東方轉移至帕加馬、以弗所、亞歷山大城等地。城市建設頗受重視,城市中心有原先的神廟變成貿易廣場,雕刻藝術開始在各地繁盛起來。雕塑家將老態、丑陋、年輕、美麗都包括在其中,摒棄了波留克列特斯認為的雕塑應該具有完美比例的自足實體,不應過于裝飾,他們的作品與環境充分的互動,就像是一個活生生且十分情緒化的人。

位于現今土耳其的帕加馬(Pergamum)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產生的王國之一,他的末代國王阿塔洛斯三世去世后,帕加馬被羅馬接管。阿塔洛斯的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公元前175年建造的宙斯祭壇是希臘化雕塑中最為著名的作品,與古典時期對比有著前所未有的情感張力,到處都是在戰斗,對死亡與苦難進行了生動的描繪。

《沉睡的阿里阿德涅》(Sleeping Ariadne)是帕加馬風格代表作品之一,大理石作品完成于古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76-138)在位期間。作為所有的羅馬皇帝中最有文化修養的一位,哈德良非常熱愛古希臘文化,在位期間曾命工匠制作了大量古希臘著名雕塑的副本,此為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座。因為作品人物左臂上的蛇形臂環曾一度被認為是埃及艷后克莉奧帕特拉(Cleopatra, 69-30 BCE)的形象,直至18世紀才由意大利著名的古文物和藝術史學家埃尼奧-基里諾·維斯康蒂(Ennio Quirino Visconti, 1751-1818)認定為是阿里阿德涅的形象。

斜倚的阿里阿德涅寬袍子下垂,露出一半乳房。左腿穿過右腿,頭部枕在左手,努力擺脫內心的不適感,表現出一種不安的狀態,仿佛醒來就會報復忒修斯。雕塑對波折的衣紋以及人物神態做出了極為出色的描繪。

《垂死的高盧人》是另一件帕加馬風格的作品,它是羅馬人仿造一件希臘化時代的雕像,原作品已失落并被認為是青銅鑄造,可能在前230年至前220年間由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委托某位不知名的藝術家制作,來慶祝國王擊敗小亞細亞的加拉太高盧人。在歷史學家普林尼的記錄中曾經提到過帕加馬雕塑大師埃皮格諾斯(Epigonus of Pergamum, active Late 3rd Century BC)的作品“號兵”如果指的就是這座雕塑,那么有可能埃皮格諾斯就是整座雕塑的創作者。

雕塑中高盧士兵倒在巨大偶的橢圓形盾牌上,鮮血從胸部深深的傷口中涌出。他盯著地面臉上表情十分痛苦。雕塑家已十分夸張的方式對這位士兵的肌肉組織進行了處理,胸部緊繃與左腿凸脹的靜脈,暗示著擊倒他的必定是一位非比尋常的人。

在希臘化時期也有非阿塔洛斯王朝的經典作品,如盧浮宮鎮館之寶《薩莫雷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和《米諾斯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薩莫雷斯的勝利女神》是勝利女神尼凱(Nike)的立像,小亞細亞的統治者德梅特里奧斯一世為紀念他在海戰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作的,最早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懸崖上,面對著蒼茫大海。也有考證是公元前2世紀作品,是公元前190年羅得島人民為戰勝敘利亞的艦隊而立的紀念碑。

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作品中女神的雙翼微張,海風吹拂起裙邊,外衣緊貼在女神身體上,細密而又富于變化的衣褶勾勒出女神優美的曲線,給人以華麗優雅的美感,被人稱為是“崇高樣式”的理想化人體。這座雕像完美而健全地體現了女性肉體所包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并賦予其高貴優雅雄壯的美。這是希臘化時期的典型作品,藝術與自然得到了結合富有戲劇化。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在普拉克西特利斯和留西波斯等人的風格的影響下,從新定義了希臘雕塑的本質。這一時期,表現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從普拉克西特利斯悄然探索裸體的基礎上,發展成了公然的探索。通過對比普拉克西特利斯《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半裸,富有十分的美感。雕塑在出土時左手拿著金蘋果(現單獨保存),另一只遺失的手臂可能是輕輕的拎著衣服,以防掉落。也許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會喚起人們的無限聯想。

雕塑家在作品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得加入了挑逗與性的元素,使得半遮半掩的維納斯格外性感。整個身體的比例相比留西波斯1:8的比例要更加的修長,各部分比例幾乎都蘊含著黃金分割的美學秘密1:3:5,這正是古人對于人體美的贊頌和肯定,為后世的藝術樹立了不朽的典范。

希臘本土雕塑傳統深厚,使其在希臘化時期依然成為雕刻藝術的中心。同古典時期雕塑相比,希臘化時期的藝術風格多樣,既有《米洛斯的維納斯》、《薩莫雷斯的勝利女神》等接近古典時期的風格,也有體現這一時期生死搏斗、美丑相爭的時代精神、摻入悲劇性風格的《拉奧孔》等作品。

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擊敗了馬其頓軍隊,希臘成為羅馬的行省,希臘藝術家不斷為羅馬人提供古典藝術與希臘化時期的經典復制品。羅得島的《拉奧孔》(Gruppo del Laocoonte)創作于約公元前一世紀,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驚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這件雕塑可能是在希臘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創作,改變了原作,在左邊加上了拉奧孔的另一個兒子。作品和帕加馬宙斯祭壇上的表情有驚人的相識處,有可能是出自羅得島上的三位雕塑家阿塔諾多羅斯(Athanadoros)、阿格桑德羅斯(Hagesandros)和波利多羅斯(Polydotos)。

拉奧孔位于群雕中央位置,神情處于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那是三個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了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彌漫著整個作品。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認為拉奧孔的鼓脹眉毛在生理上是表達不出來的,但符合了整個掙扎的面孔,與他緊張的身體融合了一起。這種夸張的表情被譽為“人類痛苦的標志”,這種風格被認為希臘化時期的巴洛克風格的最佳例子。

這組群雕被發現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遺失,并且兩個孩子當中一個遺失了手掌,另一個遺失了右臂,導致藝術家與鑒定家們對于缺失部分的原有情形爭辯不休。米開朗琪羅認為拉奧孔的右臂是往回折的,這樣顯得痛苦,而其他人則認為右臂伸展指向天空,更有英雄氣概。教皇組織雕塑家們進行評議,拉斐爾作為評判,最終手臂伸展的方案勝出并被安裝到雕像上。

1957年,在羅馬的一處建筑工地上發現了缺失的拉奧孔右臂,正如米開朗琪羅所主張的右臂回折姿勢。這條右臂現在已經重新安裝到雕像上,之前裝上去的兒子們的手、臂也都被移除。拆裝過程中,人們發現斷面、鑿痕以及金屬的榫頭、榫口表明雕像最初比文藝復興時代復原出來的情景更為緊湊,更像立體的金字塔形狀。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對比古典時期更加注重于以完美的形式表達,《薩莫雷斯的勝利女神》以舒展旋轉的動作、生動自然的體態、迎風飄動的衣紋表現出勝利者喜悅的心情,與環境交相輝映,構成整體。《垂死的高盧人》和《拉奧孔》表現了悲劇性情節中人物的痛苦扭動和掙扎,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夸大,讓雕塑整體表達出同一種氣氛。


羅馬帝國時期(27 BCE-AD 337)

如果說希臘人是歐洲藝術的創作者,那么羅馬人就是歐洲藝術的傳播者、發揚者。公元前211年,羅馬征服了希臘的錫拉庫扎,這是羅馬藝術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帶回的戰利品引發了一場對希臘高雅藝術的涉足。公元前133年,帕加馬國王把統治權交給了羅馬,羅馬在傳統藝術和希臘藝術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折中主義的特點。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至公元前27年),雕塑的創作對象是一些顯赫的家族和將軍,貴族不要求把雕塑塑造的高貴完美,雕塑家塑造人物肖像時臉部的凹凸細節變化都包括在里面,格外的寫實。希臘人認為身體是密不可分的,雕塑的制作都是全身像;但在羅馬共和時期,寫實的頭部卻安置在不符的身體上顯得很奇怪。

公元前44年,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E)遇刺,內戰爆發,愷撒的侄子及養子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 63 BCE-AD 14)擊敗了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 83-30 BCE),結束了長達13年的內戰。公元前27年,長老院授予屋大維神圣封號“奧古斯都”(Augustus),這一天標志了共和制的結束,新羅馬帝國誕生。奧古斯都大群獨攬,成為了完全的統治者。奧古斯都給地中海地區帶來了長達兩世紀的繁榮,文化藝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奧古斯都興建了大量的公共設施,各地都樹立著他的帝王像,歌頌其豐功偉績。藝術成為這一時期的政治宣傳工具,為統治者樹立其光輝高大的形象。共和制時期都是以長者治國,奧古斯都統一地中海時不到32歲,雕塑家被要求塑造年輕的帝王像。愷撒死后被當做神來對待,而奧古斯都又稱作是愷撒的兒子,雕塑要體現出一種神圣。注重寫實的共和國藝術滿足不了要求,而古希臘的藝術為羅馬帝國提供了靈感。

羅馬城內曾經樹立著80尊奧古斯都的銀制雕像。在他的肖像雕塑中,現存最為著名的有兩尊,一是所謂的“前門肖像”(Augustus of Primaporta),發現于羅馬城北面其妻的別墅里,因樹立于“前門”而得名。這尊雕塑以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為原型的作品中,奧古斯都是一位正在發號施令的軍事統帥,他的身材魁梧,披掛著華麗的羅馬式盔甲,盔甲上的圖案描繪了帕提亞人將軍旗歸還給奧古斯都。每個細節都傳達了其功勛偉大:奧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訓話,左手則握著象征權利的節杖;在他的右腳邊,有一個小愛神丘比特的形象,表明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統帥,同時也是一位繼承了神圣血統的仁愛之君;奧古斯都面部的表情嚴峻而沉著,透露出帝王的尊嚴和高貴。整個雕像的風格是十分寫實的,所塑造對象的容貌刻畫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則具有理想化的強烈傾向,為帝王歌功頌德的藝術目的一目了然。

公元98年,圖拉真(Trajan, 53-117)繼任羅馬帝國領導人,作為一位極有作為的羅馬皇帝,他和奧古斯都成為了優秀統治者的標桿。圖拉真通過對外擴張,帝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樹立在圖拉真廣場的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就是其功績的見證,柱面上描繪了達契亞戰爭的過程。

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筑師阿波羅多羅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 active 98-125)建造。根據古羅馬硬幣的描繪,早期圖拉真柱的柱冠為一只巨鳥,很可能是鷹,后來被圖拉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圣彼得雕像立于柱頂至今。

柱面以精美浮雕而聞名,但柱面對戰爭的描繪只有四分之一,對運輸裝備和作戰準備描繪的較多,體現了羅馬人的團結和帝國強大有序的軍隊,圖拉真在浮雕上反復的出現,永遠處于畫面中心。飾帶浮雕上總共刻畫了2500個人物,生動自如地把那些層次復雜、細節瑣碎的不同場面組成一條狹長的帶狀畫面。從構圖學上觀察,它有許多可取之處,首先它運用的是淺浮雕方式,人物構圖比較緊湊,場面繁而不亂。由于受到傳統浮雕程式的影響,在表現羅馬人時出于美化需要,反顯得呆滯而單調,而在表現敵對一方達西亞人時,卻無拘無束,人物動作顯得夸張,頗有生氣。如欲了解帶狀全圖可前往國家地理專題網站

公元177年哈德良(Hadrian, 76-138)被定為繼承人,這是一位推崇希臘文化的統治者。奧古斯都以青年運動員像為參照,而哈德良更喜歡模仿成年男子,因此留著胡子的哈德良像,在隨后一個半世紀成為了羅馬皇帝標準的制像模式。公元161年,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執政,這一時期恪守羅馬古典藝術的藝術家,開始探索新的方向:底層人民的一種非古典藝術的表現手法,得到了借鑒,發展成了羅馬特色的風格。《馬可·奧勒留騎馬像》(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中打破了傳統,為了顯得他比一般人要高大,藝術家把奧勒留和馬的比例進行了夸張。

中世紀在大規模損毀異教藝術(即希臘羅馬藝術)品時,由于騎馬銅像情調低落,被誤認為是第一位基督教統治者君士坦丁騎馬像而被保存了下來,得以我們今天仍能欣賞到2000年前的原作。這尊青銅騎馬像也是為了表彰羅馬統帥的威武,但馬可·奧勒留在坐騎上表現出略有所思的樣子,他舉起右手,這種動作通常是羅馬領袖像的程式。這里已體現不出皇帝向下屬發號施令的神氣了,它給人以一種平靜的姿態,皇帝俯視著這個紛爭喧囂著的世界,似乎在向人民進行宿命論勸戒。坐騎的姿勢雕琢得很生動,并不激越,而是穩步踏蹄而進的樣子,當年不可一世的羅馬軍事領袖的神態早已蕩然無存,連一種政治家風度在這里也找不到。

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已經開始慢慢的衰落,帝國皇權不斷的受到挑戰。他的兒子康茂德(Commodus, 161-192)繼承了王位,公元192年遭到刺殺后,安東尼王朝的統治也宣告結束,羅馬經濟每況愈下。至四帝共治(Tetrarchy, 293-c. 313)時期,東西羅馬分制,藝術家只能表達出“四帝共治”這一個整體,似乎又回到了古風時期僵硬的人物形態。希臘藝術將人物拘謹的形象解放了出來,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彰顯理想主義、個體與個性已成為過去。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275-337)戰勝李錫尼(Licinius, 263-325),成為羅馬帝國統帥,定基督教為官方宗教。西方世界逐漸從古代世界過度到了基督教徒控制下的中世紀。

八百年的時間中,希臘雕塑家以和諧的比例造就了美的信仰,為雕塑創造了完美的法則;之后希臘人開始考慮到情感的寄托,信仰的神明也得以人性化。羅馬的統治繼承了希臘藝術的遺產,汲取了希臘藝術的精華。羅馬藝術雖然多樣性,但使人輕易的讀懂,體現了統治者強調公眾形象的特點。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因此在西方文化界,存在 “言必稱希臘”的現象。古希臘藝術對后世產生巨大的影響,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希臘和羅馬對歐洲文明的奠定就沒有現代歐洲。雖然時間已過千年,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家給后世留下的巨大財富,一代又一代的在不同的大陸上傳播,藝術之美也給昨天、今天和未來帶來無限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