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aⅴ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mofos69-国产精品自在在线香蕉|www.jn-114.com

Gloria Victis

Marius-Jean-Antonin Mercié

Cast by Ferdinand Barbedienne

Paris, France

1881

Bronze Height: 71.7 cm, Pedestal Height: 122 cm

被征服者的榮耀

馬呂斯-讓-安托南·梅西耶

費迪南德·巴伯迪耶納鑄造

法國巴黎

1881年

雕塑高71.7厘米,臺架高122厘米


參考編號:C40144

  • 作品簡介
  • 出版著錄
  • 藝術家簡介
  • 鑄造商簡介

梅西耶的重要作品之一,描繪了勝利女神懷抱一位戰敗垂死的法國士兵走向榮譽,士兵手中的斷劍代表戰爭的失敗。作品基座有藝術家A. Mercie簽名以及鑄造商F.BARBEDIENNE. Fondeur / Paris刻印。


梅西耶曾創作了一個名為《榮譽》的作品,展現一位帶翼的人載著獲勝的勇士。但在得知好友亨利·里格納特(Henri Regnault, 1843-1871)的死訊以及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消息后,他決定以此創作作為紀念,于是他把獲勝的勇士改為戰敗的士兵,研究者認為“戰敗的士兵”即為他死去的雕塑家朋友。作品名稱來自拉丁文的Vae Victis,意思就是“被征服者的榮耀”。梅西耶巧妙地運用了意大利和法國的雕塑風格來表現這種雖敗由榮的、史詩般的主題。當那個時代的一些雕塑家還在為如何以一個支撐點來平衡人物而苦苦思索時,梅西耶卻領先于同期的其他雕塑家,成功地解決了兩個人物的平衡問題。梅西耶塑造的人物所呈現出的莊嚴形象,令公眾感悟到失敗者的尊嚴,從而能夠喚起民族自豪感。1874年,《被征服者的榮耀》在巴黎沙龍展出石膏模型,后由法國政府買下并定制了銅像,在次年展出后,這尊銅像最終被矗立于大會堂中心廣場。年僅30歲,梅西耶已在巴黎展上獲得了金獎。因為這件雕塑的精湛工藝以及深刻含義,法國奧賽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眾多收藏機構都收藏有此作品的青銅副本。

P. Fusco and H.W. Janson, The Romantics to Rodin,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Los Angeles, 1980, pp. 304-6;

H. Vollmer, Allgemeines Lexikon der Bildenden Künstler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Leipzig, 1986, vol. XXIV, p. 408;

P. Kjellberg, Les Bronzes du XIXème Siècle, Paris, 1989, p. 489;

Pierre Kjellberg, Kate D. Loftus, Bronzes of the 19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Sculptors, Schiffer Pub Ltd, 1994, p. 489;

Sculpture: An Illustrated Catalogu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1994, no. 149;

Ed. J. Turner, The Dictionary of Art,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London, 1996, p. 147;

Spring Exhibition catalogue, Sheperd Gallery Associates, New York, Spring 1985, p. 154;

Catalaogue des Bronze D'Art F. Barbedienne, Chicago, 1886, p. 49;

E. Bénézit, Dictionnaire critique et documentaire des peintres, sculpteurs, dessinateurs et graveurs, Paris, 1999, vol. IX, p. 499;

Michael Forrest, Art Bronzes, Schiffer Pub Ltd, 1988, p. 54;

Harold Berman, Bronzes: Sculptors and Founders, 1800-1930, Vol. 3, Schiffer Pub Ltd, 1994, p.615, pp. 2283.

馬呂斯-讓-安托南·梅西耶(Marius-Jean-Antonin Mercié, 1845-1916)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和畫家,1845年10月30日生于法國圖盧茲(Toulouse),1916年12月13日卒于巴黎。梅西耶曾就讀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師從亞歷山大·菲戈耶(Alexandre Falguière, 1831-1900)和弗朗索瓦·茹弗魯瓦(Fran?ois Jouffroy, 1806-1882);1868年,他以《忒修斯戰勝牛頭怪》(Thésée vainqueur du Minotaure)贏得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獲得了前往羅馬法蘭西學院深造的機會,從此開展了一段非凡的藝術人生。1872年,梅西耶以其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勝利者大衛》(David Aprés Le Combat)獲得沙龍榮譽大獎,使他成為唯一在學生時代便獲此殊榮的藝術家,政府委托鑄造的真人等大青銅版本(現藏巴黎奧賽博物館)曾代表國家參加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和1878年巴黎世博會展覽;1874年,石膏版《被征服者的榮耀》(Gloria Victis)在巴黎沙龍展出獲得非同反響,這尊紀念普法戰爭中雖敗猶榮勇士的作品,極大鼓舞了愛國主義精神,政府定制了2.2米高的青銅版本樹立于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廣場。成功的作品不但為梅西耶贏得了極高的藝術聲望,也為他帶來了許多重要私人和公共委托,創作了一系列紀念碑和裝飾雕塑;1877年,浮雕作品《藝術天才》(Le Génie des Arts)取代了安托萬-路易·巴里(Antoine-Louis Barye, 1795-1875)創作的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 1808-1873)裝飾盧浮宮卡魯塞爾入口(Guichets du Carrousel);1882年,接受夏爾·費里(Charles Ferry, 1834-1909)委托,為其亡妻創作的大理石墓碑雕塑《追憶》(Le Souvenir)被認為是梅西耶最美麗的作品之一。


梅西耶才華橫溢,在藝術生涯中獲獎無數,不但多次獲得沙龍榮譽,也曾獲得1878 年巴黎世博會榮譽獎和1889年巴黎世博會最高榮譽;1891年,梅西耶入選法蘭西美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院士;1913年,當選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ais)主席;1916年12月13日,梅西耶以其藝術領域的杰出成就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大軍官勛章(Grand Offic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如今,在法國巴黎、貝爾福(Belfort)、普瓦西(Poissy)、里爾(Lille)與圣迪耶孚日(Saint-dié-des-Vosges),瑞士洛桑(Lausanne)、荷蘭海牙(Den Haag)和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Richmond)等多地仍有梅西耶的公共雕塑裝點城市;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館和專業機構也均有梅西耶的作品收藏,如巴黎小皇宮、奧賽博物館、盧浮宮、圖盧茲奧古斯丁博物館、哥本哈根嘉士伯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

費迪南德·巴伯迪耶納(Ferdinand Barbedienne, 1810-1892)19世紀巴黎杰出金工大師,1810年1月10日生于法國諾曼底卡爾瓦多斯(Calvados),1892年3月21日卒于巴黎。巴伯迪耶納的職業生涯始于巴黎的墻紙經銷商;1838年,他與阿奇·庫拉(Achille Collas, 1795-1859)合作開設庫拉和巴伯迪耶納(Collas & Barbedienne)公司,制作并銷售歐洲各大博物館內古典時期的杰出雕塑青銅復制品;1843年,他們得到了法國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的合同,為呂德的雕塑鑄造青銅作品。1859年,庫拉去世,巴伯迪耶納成為工廠的唯一擁有人,此時位于朗克里路(Rue de Lancry)63號的鑄造廠已經發展至聘用約300位藝術家和工人,生產多達1200種作品,包括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和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 1400-1482)等人的作品,以及歷史名人如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和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的胸像;至1850年,該公司還生產各種裝飾物,吊燈、花瓶和家具;1850至1854年間,巴伯迪耶納為巴黎文藝復興風格的維拉堡(H?tel de Ville)提供了各種家具和裝飾品;同時,巴伯迪耶納在琺瑯制作方面亦走在19世紀的最前沿,他的作品在1862年倫敦的國際博覽會上得到三個不同領域的金牌,其中金獎作品之一的銅鎏金琺瑯花瓶現收藏于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1863年,巴伯迪耶納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865年,巴伯迪耶納受邀擔任法國青銅行業聯合會主席;1867年,晉升榮譽軍團軍官勛章;1874年,晉升為榮譽軍團指揮官勛章。


1870年,普法戰爭的爆發,導致制作雕塑的金屬大量短缺,他不得不暫停了青銅制品的鑄造,并從法國政府手中得到一份制作火炮的合同,使他工廠在此期間能照常運轉。戰爭結束后巴伯迪耶納立即恢復生產,與大衛·德昂熱(David D'Angers, 1788-1856)和讓-巴蒂斯特·克萊辛熱(Jean-Baptiste Clesinger, 1814-1883)等當時著名雕塑簽訂了鑄造合同;1876年,巴伯迪耶納從著名的動物雕塑家,被譽為“動物園中的米開朗基羅”的安托萬-路易·巴里(Antoine-Louis Barye, 1795-1875)手中買下125件作品的鑄造權并為此制作目錄,公司的產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886年,他被法國工業協會授予讓·古戎(Jean Goujon)金獎。1892年3月21日,巴伯迪耶納的去世被稱為當時法國雕塑界和青銅鑄造業巨大的損失,其競爭對手蘇斯兄弟(Susse Frères, Established 1804)的所有者阿爾伯特·蘇斯(Albert Susse, 1840-1922)稱他為“民族的驕傲”和“行業的輝煌”。


巴伯迪耶納去世后,他的侄子古斯塔夫·勒布朗(Gustave Leblanc, 1849-1945)接管了鑄造廠,公司更名為勒布朗-巴伯迪耶納(Leblanc-Barbedienne),繼續保持一貫的高品質,并在德國,英國和美國設立代理處。勒布朗積極拓展與雕塑家的合作關系,與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簽下了數件作品的鑄造權;同時,也買下伊曼紐爾·弗雷米埃(émmanuel Frémiet, 1824-1910)的遺作版權;1952年,勒布朗去世后,家族結束營業關閉公司。如今,作為19世紀法國鑄造大師,巴伯迪耶納鑄造的雕塑作品代表著完美的工藝與高等的品質,不但是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挑選青銅雕塑的首選,也被包括巴黎盧浮宮、巴黎奧賽博物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巴爾的摩沃爾特藝術博物館等眾多專業機構和知名博物館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