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to delle Sabine
After Giambologna
Cast by Ferdinando Marinelli
Firenze, Italy
Circa 1910
Height: 102 cm, Width: 36 cm, Depth: 32 cm
劫奪薩賓婦女
詹博洛尼亞原作
費迪南多·馬里內利鑄造
意大利佛羅倫薩
約1910年
高102厘米,寬36厘米,深32厘米
參考編號:C40187
風格主義作品呈螺旋上升構圖,將人體扭曲的動感與激烈抗爭的姿態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強健有力的羅馬人身體后傾,有力的雙臂緊緊環繞在女子的身上;被搶奪的薩賓婦女極力伸張雙臂,身體在扭動中奮力掙扎,試圖從羅馬人手臂中解脫出來;倒地的父親左手掩面,驚恐而絕望。作品基座部分有鑄造商Fuse Marinelli / Firenze刻印。
此青銅版根據意大利雕塑家詹博洛尼亞于1579至1583年間創作的大理石原作鑄造,大理石原作由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Francesco I de'Medici, 1541-1587)委托,現立于毗鄰烏菲茲美術館的傭兵涼廊,高約4.1米。
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 1529-1608)文藝復興后期樣式主義雕塑家,又稱喬凡尼·達·博洛尼亞(Giovanni da Bologna)或讓·布洛涅(Jean Bologne),1529年生于弗蘭德斯地區的杜埃(Douai,今屬法國),1608年8月13日卒于意大利佛羅倫薩。詹博洛尼亞少年時師從安特衛普建筑家和雕塑家雅克-杜·布魯克(Jacques du Broeucq, 1505-1584);1550年,他前往意大利羅馬學習,認真研修了眾多希臘化時期的雕塑作品,同時也深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較少強調情感,盡力表現優雅的外觀與冷靜雅致的美感。教宗庇護四世(Pius PP. IV, 1499-1565)曾是他的贊助人,委任他興建了意大利博洛尼亞市海神噴泉(Fontana di Nettuno)以及四周的青銅雕塑。1556年,在返回弗蘭德斯途中,詹博洛尼亞最終留在了佛羅倫薩,成為了美第奇家族的御用雕塑家,此后美第奇家族再也不讓他離開佛羅倫薩,因為他們擔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用永久職業來誘惑他。直至去世;1563年,詹博洛尼亞被委任為佛羅倫薩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會員。1608年,詹博洛尼亞去世后安葬于自己設計的佛羅倫薩圣母領報堂的小禮拜堂內。詹博洛尼亞一生創作了許多樣式主義風格的大理石雕塑,著名作品有《飛翔的墨丘利》(Mercury)、《劫奪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和《赫剌克勒斯與半人馬涅索斯》(Hercules and Nessus)等。他的幾座女性人像作品建立了獨特的人體比例規則,影響了意大利和北方兩代雕塑家的女性雕塑模式;他創造的寓言作品大大促進了美第奇家族的政治宣傳,如《佛羅倫薩擊敗比薩》(Florence Triumphant over Pisa)和《參孫殺死非利士人》(Samson Slaying a Philistine)。詹博洛尼亞對后世的雕塑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生阿德里安·德弗里斯(Adriaen de Vries, 1556-1626)和彼得羅·弗蘭卡維拉(Pietro Francavilla, 1548-1615)將他的風格帶到了法國,皮埃爾·普杰(PierrePuget,1620-1694)則將他的藝術傳遍北歐,彼得羅·塔卡(Pietro Tacca, 1577-1640)在佛羅倫薩繼續著他的工作室;深受他影響的亞歷山德羅·阿爾加迪(Alessandro Algardi, 1598-1654)和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則攜手在羅馬開創了巴洛克的盛世。
費迪南多·馬里內利藝術鑄造廠(Ferdinando Marinelli Artistic Foundry, Established 1905)意大利佛羅倫薩自文藝復興以來至今仍沿用傳統失蠟法工藝的青銅鑄造商。1905年,18歲的費迪南多·馬里內利在佛羅倫薩建立;1919年,馬里內利接管了佛羅倫薩郊外的加貝利尼(Gabellini foundry)鑄造廠,工坊得到了全面擴充。在此期間,鑄造廠接到了大量政府的委托,建造了多件紀念一戰的大型紀念碑,如佛羅倫薩達爾馬提亞廣場和卡亞諾波吉奧廣場上的紀念碑。一系列鑄造作品的成功,使馬里內利與眾多藝術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如雕塑家馬里奧·莫斯基(Mario Moschi, 1896-1971)等;1925年,馬里內利完成了捐贈給里窩那市的喬凡尼·法托里(Giovanni Fattori, 1825-1908)紀念碑,贏得了巨大的贊譽。兩年后,佛羅倫薩協會在審查鑄造廠時,給予極高的評價,稱其作品的色調永遠保持著溫度。此外,鑄造廠還多次參與了意大利多家博物館的作品修復與青銅翻造的委托,如索馬亞博物館(Soumaya Museum)的米開朗基羅《圣母憐子》的青銅版鑄造。
因其作品的高品質,馬里內利受到了教皇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的邀約,為梵蒂岡博物館入口處的樓梯鑄造浮雕飾板,以及圣門(Porta Santa)的裝飾雕刻;在佛羅倫薩,馬里內利還對巴迪尼博物館(Museo Bardini)所藏彼得羅·塔卡(Pietro Tacca, 1577-1640)曾放置于新市場涼廊(Loggia del Mercato Nuovo)的小豬(Porcellino, 1634)進行過翻鑄。二戰后,鑄造廠由馬里內利的兩名兒子阿爾多和馬里諾接管,如今馬里內利鑄造廠是意大利最后一批傳統工藝青銅工坊,代表著意大利青銅工匠的高水準。
劫奪薩賓婦女是數百年多位藝術大師所熱衷表現的題材,薩賓人是生活在亞平寧半島拉丁平原附近的一個部族,和拉丁人一起同為古羅馬文明的創立者。羅馬帝國的締造者羅馬諾(Romulus)原為一個部落的領袖,由于是拉丁移民,國中多是年輕的男性單身,于是跟鄰邦薩賓人商量聯姻,但遭到對方拒絕。羅馬諾覬覦薩賓女子的美麗,一心想劫奪為羅馬士兵之妻。他設計邀請薩賓人參加他們的宴會,乘機悄悄地打進薩賓城,劫奪了許多美麗的薩賓婦女和他們的財產。之后在已為人妻的薩賓婦女苦勸之下,丈夫與父兄最終和好,并允許薩賓參加元老院,促進了羅馬統一。羅馬人劫掠薩賓婦女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750年前后,由于古羅馬文化對歐洲各國的影響巨大,這一歷史故事被藝術家所采用,留下了大量關于該題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