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ar de Taureau Romain
Jean-Baptiste Clésinger
Paris, France
Circa 1880
Height: 30 cm, Width: 58 cm, Depth: 16 cm
羅馬斗牛
讓-巴蒂斯特·克萊辛熱
法國巴黎
約1880年
高30厘米,寬58厘米,深16厘米
參考編號:C40082
克萊辛熱羅馬時期作品,大理石原型完成于1863年,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梵蒂岡博物館的動物館(Sala degli Animali)。作品描繪兩頭正在角斗的公牛,左側(cè)的公牛已被對手頂翻伏地,精疲力盡無力站起,頭顱壓在對手頸上吃力的延緩對方向前的推力。作品對動物結(jié)構(gòu)刻畫準確、構(gòu)圖精美、充分顯示出藝術(shù)家深厚的古典功底。作品基座上有藝術(shù)家J. Clesinger簽印,Rome和1863年款。
此作品的大理石版本由盧森堡博物館(Musée de Luxembourg)委托,作品完成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克萊辛熱在隨后幾年完成了幾個后續(xù)委托。1864年,馬賽博物館(Musée de Marseille)委托了紅色大理石版本;1868年,拿破侖三世為裝飾杜伊勒里宮委托;1878年,里爾博物館(Musée de Lille)的委托。
Pierre Kjellberg, Kate D. Loftus, Bronzes of the 19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Sculptors, Schiffer Pub Ltd, 1994, p.218
讓-巴蒂斯特·克萊辛熱(Jean-Baptiste Clésinger, 1814-1883)又稱奧古斯特·克萊辛熱(Auguste Clésinger),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和畫家。1814年10月22日生于法國杜省(Doubs)首府貝桑松(Besan?on),1883年1月5日卒于巴黎。克萊辛熱生于藝術(shù)世家,在貝桑松美術(shù)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Besan?on)教授雕塑的父親喬治-菲利普·克萊辛熱(Georges-Philippe Clésinger, 1788-1852)曾跟隨丹麥雕塑大師巴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 1770-1844)學藝,克萊辛熱自幼便接受了來自父親的美術(shù)基礎(chǔ)教育;1839年,在巴黎跟隨大衛(wèi)·德昂熱(David D'Angers, 1788-1856)短暫的學習之后,克萊辛熱便開始了歐洲旅行,在意大利研習了歷代大師作品。1834年,克萊辛熱以作品《瓦爾達翁子爵胸像》(Buste du vicomte Jules de Valdahon)首次參加巴黎沙龍展;1847年,以阿波羅尼亞·薩巴蒂埃(Apollonie Sabatier, 1822-1890)為模特創(chuàng)作的大理石作品《被蛇咬傷的女人》(Femme piquée par un Serpent)在沙龍一經(jīng)展出便取得了轟動,被詩人以及藝評家泰奧菲爾·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稱為最美麗的女人。1849年10月17日,著名的鋼琴家肖邦去世,克萊辛熱為他制作了死亡面具和手的模型,第二年又為肖邦位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墓碑創(chuàng)作了音樂繆斯歐忒耳佩(Euterpe)的大理石雕塑;同年,克萊辛熱獲頒榮譽軍團勛章。1850年代末,克萊辛熱再次前往羅馬,并在此建立了個人工作室,通過對古典作品的深入研究,眾多杰作被創(chuàng)作而出,在羅馬迎來了第二次事業(yè)高峰。1864年,返回法國后,他加入了法國雕塑攝影學會(Société générale de photosculpture de France);同年,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1867年,當選法國雕塑攝影學會主席。1883年1月6日,克萊辛熱在巴黎第七區(qū)貴妃街(rue de la Chaise)6號的寓所中去世,身后安葬于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在他的家鄉(xiāng)貝桑松,人們?yōu)榧o念這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當?shù)氐囊粭l街道。如今,作為浪漫主義雕塑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克萊辛熱廣受收藏界推崇,同時他的作品也廣泛收藏于各大公私收藏中,如巴黎奧賽博物館、巴黎小皇宮、盧森堡博物館、貝桑松美術(shù)館、貝桑松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香檳地區(qū)沙隆市政博物館和亞眠皮卡第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