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ice Brianchon
La Muette
Oil on Canvas
Circa 1965
Height: 20 cm, Width: 68 cm
拉穆特
布面油畫
莫里斯·布列安桑
約1965年
畫面高20厘米,寬68厘米
畫框高39厘米,寬87厘米
參考編號:C10174
作品以透過室內窗戶望向對面的視角描繪了位于巴黎第16區德朗西(Drancy)的拉穆特(La Muette)街區著名的曾經作為監獄的U形建筑窗戶。室內溫柔灰綠的墻壁,緊閉的門窗,兩側收起的窗簾;透過陽臺,室外房屋連成一排,天空中分散著灰白的云朵,樹木高聳…畫面色彩柔和明麗而靜雅,窗外房子柔和的色彩與室內綠色、黃色、紅色相呼應,形成了輕快的節奏。畫面左下角有藝術家Brianchon簽名,畫框下方中央金屬銘牌寫有作品名稱和藝術家信息。
David Findlay Galleries, New York, NY
The Private Collection, New York, NY, 1965 (acquired from the above)
美國紐約大衛·芬德利畫廊
美國紐約私人收藏,1965年(購于上述)
莫里斯·布列安桑(Maurice Brianchon,1899-1979)法國現實主義畫家,1889年1月11日出生于法國薩爾特省弗萊斯涅(Fresnay-sur-Sarthe),1979年3月1日卒于巴黎。1917年,布列安桑在經過少年時期的古典教育后進入巴黎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des Arts Décoratifs)學習;23歲時被任命為秋季沙龍委員會成員;1934年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并獲得卡內基大獎。1936年,布列安桑返回巴黎裝飾藝術學院任教;1946年,他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1949年裝飾藝術學院任命他為榮譽教授,在那里他的教導將深刻地影響下一代藝術家。1951年,盧浮宮為他舉行了大型作品回顧展;次年,布列安桑當選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典禮的官方藝術家之一,繪制女王的加冕儀式。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布列安桑開始減少在巴黎的時間,花更多的時間在他的家鄉。
布列安桑的作品早期呈現出強烈的個人色彩,年輕時的迷戀城市生活,沉醉于描繪動感十足的的賽馬,舞臺戲劇和街道場景。1930年代初期,年少成名后的他贏得了幾乎所有來自國內和國際的贊譽,經歷了很長一段的成名時期,他并不滿足于單純地在畫布上繪畫的傳統形式,而是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嘗試多種媒介的創作,為巴黎歌劇院的歌劇和芭蕾設計舞臺背景;與妻子一起為巴黎博物館和藝術戲劇學院繪制大型壁畫;此外,還為書籍和掛毯設計圖樣。他晚期作品創作重心過渡到輕松而寧靜的風景,以及藝術家對晚年在法國鄉村所度過的悠然安靜時光的描繪和記錄。直至1979年去世,他作品都會定期在世界不同城市展出;2004年大衛·芬德利畫廊為紀念藝術家逝世25周年,在紐約舉辦了盛大的回顧展。
拉穆特街區:一段和窗戶有關的城市記憶
由英國理論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倡導的“花園城市運動”,在兩戰之間引入了法國并得到發展。1920年代, 法國面臨城市中住宅數量的嚴重短缺,再加上農村人口的外流,加劇了農村人口集中遷徙到城市工業區域的趨勢。在1930年代政府試圖在政策上改善這種情況并且采取了創新的行動:拉穆特街區就是這個項目的第一批試點地區之一。1930年代,馬塞爾·洛茲(Marcel Lods)、尤金·博多因(Eugéne Beaudoin)和讓·普魯維(Jean Prouvé)三位著名現代主義建筑師承擔了拉穆特街區城市更新的任務。普魯維是這個項目中金屬加工方面的負責人,提出了使用折疊金屬板的想法:所有的窗戶從窗架到百葉窗都采用了這種方式。垂直窗玻璃層以及防曬層都能夠在由煤磚制成的隔墻之間滑動。然而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終止了這項建設的進程,建筑建成之后完全是空置的。二戰開始后,法國被德國納粹占領。拉穆特在戰爭年代成為法國通往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毒氣室的重要過渡區。這里曾經居住了近7萬人,其中很多是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戰后,法國面臨重建,拉穆特從一個監獄轉變為一個居住區。塔樓和高樓大廈在1970年代被拆除,只有曾經作為監獄的U形建筑,作為社會保障性住宅保留下來。1990年代末期,國有公司在對這一地區建筑進行維護時,開始用雙層玻璃、PVC材料以及百葉窗戶替換原先普魯維設計的金屬窗戶。這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應,后來這個項目被終止,70%的建筑立面上的窗戶沒有被替換。此次爭論的焦點在于:新的窗戶有損原有建筑的外觀,并且抹去了原先這一地區作為戰爭期間猶太人定居點的歷史記憶。在多次討論之后,法國文化部決定將拉穆特地區U形建筑的立面定為歷史紀念物,這個決定出于以下兩點理由:一是作為一處留存納粹幸存者記憶的重要場所;二是作為一處建筑學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