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aⅴ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mofos69-国产精品自在在线香蕉|www.jn-114.com

The Honorable Mrs. Graham

Painted Porcelain Plaque

After Thomas Gainsborough

KPM

Berlin, Germany

Circa 1900

Sight: Height: 31 cm, Width: 24 cm

Frame: Height: 62 cm, Width: 52 cm

格雷厄姆夫人

彩繪瓷版

根據托馬斯·庚斯博羅原作

柏林皇家瓷廠

德國柏林

約1900年

畫面高31厘米,寬24厘米

畫框高62厘米,寬52厘米


參考編號:C70190B

  • 作品簡介
  • 藝術家簡介
  • 制造商簡介

作品根據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畫廊所藏托馬斯·庚斯博羅所作的同名油畫燒制,原作由瑪麗·卡思卡特(Mary Cathcart, 1757-1792)與未來的萊內多克勛爵托馬斯·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新婚后委托創作; 1777年,這幅洛可可肖像畫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時廣受贊譽,家族后人贈予蘇格蘭國家畫廊時得到了永不離開蘇格蘭的承諾。作品中,年輕優雅的格雷厄姆夫人身姿被畫得十分高佻,一襲褶裥飾邊的乳白色外衣與粉紅色飾邊的絲裙華麗無比;人物置身在舞臺化的風景之中,明亮的光線將點亮了臉部,散發出充滿詩意恬靜的美感。瓷板背面制造商KPM標識以及7908編號。

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 R. A., FRSA,1727-1788)1727年5月14日生于英格蘭薩德伯里(Sudbury),1788年8月2日卒于倫敦。英國肖像和風景畫家,皇家美術學院創始人之一,皇家藝術協會院士;被認為與其畢生的對手皇家美術學院首任院長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是18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英國藝術家,并與理查德·威爾遜(Richard Wilson,1714-1782)一起被譽為英國風景畫派的創始人。庚斯博羅出生于英國薩福克郡的一個羊毛商家庭,他的母親是一個靜物畫家,因此他早期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1740年,13歲時庚斯博羅就展現出非同一般的繪畫天賦,他前往倫敦跟隨法國雕版師休伯特-弗郎索瓦·格拉夫洛特(Hubert-Fran?ois Gravelot,1699-1773)學習,之后投入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門下。1746年,庚斯博羅迎娶波弗特公爵的私生女瑪格麗特·伯爾(Margaret Burr,1728-1797)為妻,并得到了公爵每年所支付的200英鎊生活費。此期間他的作品以風景畫為主,并有不錯的銷量。1748年至1749年間,庚斯博羅回到了薩德伯里,專注于肖像畫的創作;1752年,他舉家搬遷至了伊普斯威奇(Ipswich)。1759年,庚斯博羅再次舉家搬遷至巴斯(Bath),此時他通過研習弗蘭德斯肖像大師安東尼·凡·戴克(Anton van Dyck,1599-1641)的繪畫手法,從前代大師作品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肖像畫的水平,此舉為他帶來了時尚人士的大量訂單。


1761年,庚斯博羅開始定期向倫敦藝術協會(現皇家藝術協會)遞交作品參加展覽;1769年他和其他幾位重要藝術家一并發起并成立了皇家藝術學院,并參加學院年度畫展。這些展覽使得他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但是由于藝術理念的不同,最終在1773年,庚斯博羅不再遞交任何作品參展。1774年,庚斯博羅一家搬往倫敦;1777年,他再次開始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作品,一直持續了6年。1780年,他接受皇室委托為英王喬治三世和夏洛特王后繪制了官方肖像,并受到了一大筆皇室傭金。1783年,庚斯博羅再次撤回本來要在藝術學院展出的作品。庚斯博羅晚年的風景畫深受魯本斯的影響,那些“碎石、枯草、碎鏡片……在他的生花妙筆下,轉化成巖石、林木和水。”英國作家沃爾波爾( Horace Walpole)曾這樣描述他的作品:“這種魯本斯風格的風景畫,是英國有史以來最美的作品.足以與最偉大的藝術家相抗衡。”他還繪制了一些幻想畫(Fancy Picture),這些畫詩意盎然,是他在風景畫上的一項拓展;同時他使用一種稱為Showbox的成像裝置在玻璃背板上合成風景作品。1788年8月2日,61歲的庚斯博羅卒于癌癥,生前最后一句話是:“我們都去天堂,凡·戴克也和我們一道”(We are all going to Heaven and van Dyck is of the Company)。


庚斯博羅以其驚人的繪畫速度而聞名,他更多的是采用自然觀察而不是嚴格的技巧,約翰·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 RA,1776-1837)曾說:“看著他的畫,我們就會感到眼中有淚水,卻不知是從何而來”。庚斯博羅的肖像畫多取材上層社會人物,他喜歡作全身肖像,同時喜歡將人物放在流動的風景前,注重表現人物的大膽目光 ,急劇轉側的身軀和未定的姿態。探求人物不拘形式的姿勢和擺法,這標志著一種新風格-英國式的洛可可肖像畫的形成。在繪畫技法上,作品充滿奔放的節奏感,筆觸輕靈,自然動人。庚斯博羅同當年美術學院院長雷諾茲之間的競爭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一個話題。1770年,庚斯博羅得知雷諾茲在學院講課時告誡學生:藍色作為冷色最好不要在畫中作主調,而有意約請一位工場主的兒子穿上藍色的服裝為模特創作了一幅以藍色為主調的《藍衣少年》。這新穎別致的藍色調不但沒有任何不適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出奇制勝;這活潑、跳躍的藍色綢緞,這變幻莫測的衣紋、高光;這不落俗套的藍色調與含蓄、變換豐富的黃灰、藍灰、綠灰、紅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諧對比。在庚斯博羅的一生中,人們都把他視作一個偉大的肖像畫家。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肖像畫技法對后世的影響卻不是太大,而他的風景畫技法在經過康斯太勃爾的發展之后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同雷諾茲倡導的學院派藝術為后來拉斐爾前派(Pre - Raphaelitism)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一樣,庚斯博羅的風景作品為英法自然主義藝術和現實主義風景畫(Realist Landscape)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柏林皇家瓷廠(K?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 Berlin, Established 1763)縮寫KPM,由被稱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e)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en, 1712-1786)于1763年建立。KPM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751年,皮毛商威廉·卡斯帕·威格利(Wilhelm Caspar Wegely, 1714-1764)獲得皇家特許,建立柏林陶瓷制造廠,最終因無法突破技術上的困境以及七年戰爭的影響,迫使威格利于1757年將庫存和設備出售給柏林商人約翰·恩斯特·戈茨科夫斯基(Johann Ernst Gotzkowsky, 1710- 1775);1761年,承載著腓特烈大帝的殷切期望,戈茨科夫斯基重啟工廠,雖然作品在藝術和技術上均體現出了高水準,但仍于1763年因財政困難而停產;同年9月,腓特烈大帝斥資收購瓷廠,將其命名為柏林皇家瓷廠,并以國王之名,將勃蘭登堡選帝侯爵徽紋上的“藍色權杖”作為商標,王權徽章圖案代表了品質無暇、獨特而完美的瓷器,柏林王室御窯瓷廠就此延續而蓬勃發展。


腓特烈大帝既是KPM的建立者,也是瓷廠最大的贊助人,瓷廠在其掌管下,出品了大量皇帝喜愛的洛可可風格作品;1765至1786年間,皇帝相繼向瓷廠訂購了總價20萬泰勒(thaler)的瓷器,僅皇家宮殿就擁有塑型大師弗里德里希·埃利亞斯·邁耶(Friedrich Elias Meyer,1723-1785)設計的21套36人份宴會餐具以及450余件單獨品;此外,腓特烈大帝將瓷廠出品定為皇家外交贈禮,KPM餐具聲譽在俄羅斯和歐洲各國宮廷貴族間不斷擴大。


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1797)執政期間,瓷廠開始定期參加學院展覽,新古典主義作品得到蓬勃發展;1790年,庫爾蘭公爵(Herzog Von Kurland)彼得·馮·拜倫(Peter von Biron, 1724-1800)委托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里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Riese, 1759-1834)設計的庫爾蘭(Kurland)系列是此風格時期經典作品。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97-1840)統治期間,彩繪技術的突破為瓷廠走上另一藝術高峰,瓷器表面搭配精巧的金色裝飾、模仿寶石或金屬材質以及馬賽克鑲嵌細工等,帶領觀賞者透過奢華的感官世界進入洛可可風格后的另一個新紀元。愛好藝術的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 1795-1861)掌政期間,為鐘愛的兩所皇家宮殿特別訂制了腓特烈大帝曾經使用的皇家餐具,復興了逐漸在新古典主義中失去光華的洛可可風格。


19世紀,瓷廠在繼續傳統的同時引入創新的新藝術風格,除形塑各種樣式及裝飾花紋外,還特別包括金雕、花卉彩繪及城市景觀等裝飾,一舉躍上歐洲瓷器制造高峰。1878年,瓷廠成立化學技術研究所,在技術總監赫爾曼·奧古斯特·塞格(Hermann August Seger, 1839-1893)帶領下,以先進的技術結合新的藝術風格,開發了全新軟瓷品種,這種采用日本彩釉裝飾的瓷器在前所未有的低溫下燒成,使用傳統藍色權杖瓷標和賽格軟瓷(Seger Porcelain)的 Sgr.P花體簽印來標識。1912年,瓷廠推出150周年慶典的谷神(Ceres)系列,以豐富的水果、麥穗等圖案裝飾的系列產品是新藝術時期最后的重要作品。


1919年,德皇退位,收歸國有的瓷廠在瓷偶、器皿設計、餐具塑型和彩繪創作等方面持續創新,純色的現代餐具與創新的自然風格餐具居于國際領先地位;1929年,包豪斯(Bauhaus)現代主義理念被引入產品設計,瓷廠創作出更現代的、樣式簡潔、表面光亮、裝飾簡約的餐具系列;1931年,烏爾比諾(Urbino)系列餐具不但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也于1937年榮獲巴黎世博會金獎。二戰后的三十年,瓷廠投注無數心血,收集整理了過往遺失的歷史資料、檔案、模具和設計圖等珍貴資料;1981年,這些跨時空的珍貴文獻和藝術品,通過KPM陶瓷博物館呈現于世人面前,重振了柏林作為文化和藝術之都的聲譽。


250余年的延續發展,瓷廠跨越了洛可可、新古典、新藝術、裝飾藝術和現代主義等多種風格,至今仍是少數堅持全手工制作的工廠之一,同時提供種類繁多的裝飾圖案,有些餐具的圖案裝飾可達19種之多,尊貴之處還在于精致的浮雕和精湛的手工彩繪,高雅細致的作品和堅持精純的質量以及對傳統的延續更是讓瓷廠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品質卓越的KPM瓷器不僅深得如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 1729-1796)、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 1754-1793)和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b. 1926)等歐洲王室貴族的青睞;同時,全球眾多知名博物館和皇家宅邸也都有瓷廠不同時期的作品收藏,如巴黎盧浮宮、奧賽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和華萊士收藏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