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qua
Study for Butterflies and Insects
Bodycolour on Pith Paper
Circa 1840
Height: 14 cm, Width: 21 cm
蝴蝶和昆蟲
通草水彩
順呱
約1840年
畫面高14厘米,寬21厘米
畫框高30厘米,寬37厘米
參考編號:C10280
晚清廣東十三行外銷畫,法國進口膠質不透明顏料作于通草紙之上,一套十二幀。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種類繁多的昆蟲,包括蝴蝶、蜻蜓、甲蟲,螳螂、蟋蟀...它們色彩斑斕,小巧玲瓏,形態各異,活靈活現,有的翩翩起舞、展翅翱翔,有的英姿勃勃,低鳴吟唱。原裝作品封套內部有藝術家Sunqua印記。
The Collection of Theodore Francis Green (1867-1966), Providence, RI, USA
Francis Bealey American Arts, Essex, CT, USA
The Private Collection, Philadelphia, PA, USA
前羅德島州長西奧多·弗朗西斯·格林收藏,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
弗朗西斯·比利美國藝術畫廊,美國康涅狄格州埃塞克斯
私人收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順呱(Sunqua, active1830-1877)又譯新呱,19世紀中葉廣州著名外銷畫師,活躍于1830至1877年間。有關順呱的歷史記錄甚少,可能曾師從旅居澳門的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或曾為其工作,也曾在澳門開設畫店;1933年,順呱在廣州十三行同文街開設工作室;1840年代,香港開埠后,曾在皇后大道設立畫店。順呱擅長油畫和水彩,以描繪船只和貿易港口的景色而聞名,同時他的工作室也專注于昆蟲和花卉作品集,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草水彩作品。1837年,順呱以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作品《浪子生涯》(A Rake's Progress)為靈感創作了六幅《勸誡圖》(Admonitory Pictures)通草組畫,以辛辣的筆觸描繪了一位富紳的兒子受家中長工影響而染上鴉片,揮霍家財,從十分健康、富有,逐步變得骨瘦如柴、一貧如洗,最終淪落到只能依靠妻小勉強糊口的悲慘境地。該套組圖的內容設計巧妙,情節緊湊,特別是妻子發現家中財物盡數被賣、妻子怒摔煙具、主人公靠吞食鴉片煙灰過癮等細節,尤其意味深長。順呱采用連續多幅圖像而不是單一畫面的形式,賦予了畫面時間縱深感,而不是僅僅展示悲劇的結果。1937年4月1日,《中國叢報》(舊譯《澳門月報》,Chinese Repository)發文評價該作品為“我們迄今為止從中國人的畫筆中看到的最具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純粹的藝術品,它們絕不應該被忽視…”,順呱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霍加斯。根據曾在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人馬士(Hosea Ballou Morse, 1855-1933)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第一卷中記載,1877年順呱因拖欠貿易商26萬元而宣告破產。如今,作為廣州外銷畫的代表畫師之一,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中國澳門藝術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都收藏有順呱的作品。
通草水彩全稱通草紙水彩畫,通草紙并不是通常意義上通過紙漿法制造的紙,而是從一種學名為通脫木,俗稱為通草的灌木莖髓切割而成,由于切割的樹莖大小有限,因此每張紙都只有兩三只巴掌那么大。通草紙雖小,卻非常適合水彩畫運色著墨的需要,當水彩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時,經過光的折射,能夠呈現斑斕繽紛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繡,因此很受畫師喜愛。18至19世紀,通草畫作為廣州的一種外銷畫,主要用于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由于采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近年,主要收藏在西方博物館中的通草畫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