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Ville d'Avray
Oil on Panel
Circa 1867-1869
Height: 23 cm, Width: 33 cm
阿芙瑞鄉間
木板油畫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1867至1869年間
畫面高23厘米,寬33厘米
畫框高38厘米,寬48厘米
參考編號:C10026
柯羅的同名大尺寸布面油畫(Ville d'Avray,現收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編號87.15.141)寫生版,作品的視角來自于1817年柯羅的家庭在阿芙瑞(阿弗雷城)購置的房產(后由柯羅繼承),從此房屋向外眺望,前方正好是鄉間的湖水,這也是柯羅非常喜歡描寫的場景之一。此副木板寫生作品繪制于19世紀60年代末期,1870年經過柯羅二次更改的大尺幅布面油畫(大都會博物館藏)在巴黎沙龍展覽;1871至1874年間柯羅選取畫面中央部分,經過二次創作,完成《阿芙瑞鄉間拾柴女》(A Woman Gathering Faggots at Ville d'Avray,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編號17.120.225)。由此可見柯羅對此題材的喜愛,柯羅對此一場景的描繪被他的傳記作家畫阿爾弗雷德·羅博(Alfred Robaut)稱為蜘蛛網式的工作,以此來表示柯羅對此場景無限的延伸創作。畫面右下角有藝術家Corot簽名,配有同時期金漆木雕畫框,畫框底部中央金屬銘牌有藝術家和作品信息。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Chanel, Paris, France
The Manatee Galleries, Palmetto, FL, USA
A Private Collection, Tampa, FL, USA
法國巴黎私人收藏(香奈兒公司前副總裁)
美國佛羅里達密棕櫚海牛藝廊
美國佛羅里達坦帕私人收藏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法國浪漫主義畫家,19世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與17世紀古典主義畫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和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 1600-1682)并稱法國三大風景畫家;1796年7月16日生于法國巴黎,1875年2月22日卒于同地。柯羅出身于一個富裕的巴黎服裝商之家,早年曾從事紡織品行業經營,直至26歲才正式開始藝術職業;1822年,柯羅開始跟隨古典風景畫家讓-維克多·貝爾汀(Jean-Victor Bertin, 1767-1842)學習;1825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柯羅依循法國畫家傳統,前往意大利研習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然而在意大利的三年時間,柯羅也許并沒有從文藝復興大師那里學到什么,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羅馬和意大利鄉村度過,共完成了200多幅素描稿以及150幅繪畫作品,幾乎都是描繪戶外的作品。羅馬法爾內塞花園(Farnese Gardens)是柯羅最常光顧的古代遺跡,他在一天中三個不同時段描繪其間景致,有效地訓練了各種光影在自然環境中賦予物體結構和體積的不同效果,也進一步理解了全景視角下的景深關系。1827年,柯羅以前上一年創作的《納爾尼的奧古斯都橋》(The Augustan Bridge at Narni)首次亮相巴黎沙龍,作品對自然光線的忠實,以及對學院準則的回避,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的萌芽,英國藝術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1903-1983)曾對此評論為:“如鼎盛時期的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 1776-1837)一樣無拘無束(as free as the most vigorous Constable)”。
1828年,柯羅回國后游歷法國,專注于描繪鄉間風景;1829年春,他抵達巴比松描繪楓丹白露森林景致,此次旅行也結成柯羅與巴比松的不解之緣,此后曾多次前往,并與巴比松畫派藝術家西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 1814-1875)、康斯坦·特羅雍(Constant Troyon, 1810-1865)和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ois Daubigny, 1817-1878)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830年代,柯羅兩度返回意大利,繼續風景繪畫的同時相繼創作了一些圣經或神話題材作品;1837年,柯羅完成了現存最早的裸體作品《塞納仙子》(The Nymph of the Seine),他告訴學生:“研究人體是風景畫家最好的一課,如果有人能不使用任何花哨技巧畫好一個人體,那么他定能畫好風景,否則永遠不可能”。1840年代初,柯羅與官方學院的關系進一步惡化,許多作品都被沙龍拒之門外;1845年,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先驅波德萊爾(Charles-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稱柯羅為現代風景繪畫領袖,面對批評家評論柯羅作品“幼稚笨拙”、色彩“蒼白”,波德萊爾回擊道:“柯羅是位和聲詩人而不是調色師,簡單的色彩通過他完全沒有學究氣的構成方式,往往更加動人”;此后,柯羅與學院關系逐漸有所緩和。1846年,法國政府授予柯羅榮譽軍團勛章,他的待遇得到了極大改善;1848年,柯羅收獲一枚沙龍二等獎,并被接納為沙龍評審委員會成員。至1850年代中期,柯羅的繪畫風格得到廣泛認可,逐漸奠定了他在法國藝壇的地位。
柯羅一生經歷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這一系列激蕩的政治風云中,他切身體驗了從拿破侖一世至拿破侖三世的興衰;目睹了美術界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與消散;因此在柯羅身上,具有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綜合體現;他雖和巴比松畫派關系密切,但其繪畫風格并不完全屬于這個流派,他的創作手法對后來的印象主義有至深影響。柯羅一生創作了3000多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描繪田園的風景畫;在色彩運用方面,他運用最多的是銀灰色和褐色調子,具有寧靜感的色彩能使燦爛的陽光或彌漫的晨霧展現得更富詩意。柯羅曾說:“藝術就是,當你畫風景時,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間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就叫做色彩。這也就是現實。但這一切要服從于你的感情”。這簡短的幾句話,也許正是柯羅的風景畫的全部秘密所在。同盧梭和米勒等巴比松派畫家一樣,柯羅在對大自然的謳歌中,展現了自己溫柔多情的性格。他畢生徜徉在大自然中,著意臨摹自然界的神奇與妙曼,他將大自然造化的一切進行藝術的再現,盡顯自然之美、田園之美,既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典雅,又蕩漾著理想主義的浪漫,還蘊涵著現實主義的真切。除風景作品之外,柯羅也創作了眾多精采的肖像作品,如《珍珠女郎》(Woman with a Pearl)、《讀書的間歇》(Interrupted Reading)、《藍衣女郎》(Lady in Blue)、《戴花冠讀書的女子》(Reading Woman Crowned with Flowers)和《騎馬的皮沃先生》(Monsieur Pivot on Horseback)等,他所畫的人物自然生動,善于以概括的筆法速寫一般捕捉對象在生活中的姿態,作畫時不拘泥于細節刻畫,而因此別具一格。如今,柯羅以他那夢幻與現實相間的獨特詩意畫作,深深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藝術愛好者和私人收藏家;而眾多世界知名博物館和專業機構更是有他的大量作品收藏,如盧浮宮、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蘇格蘭國家畫廊、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和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