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ebé
Séraphin Denécheau
Paris, France
Circa 1880
Height: 64 cm, Width: 20 cm, Depth: 38 cm
新月
塞拉芬·德內喬
法國巴黎
約1880年
高64厘米,寬20厘米,深38厘米
參考編號:C40236
1878年巴黎沙龍金獎作品,又名新月上的狄安娜(Diane sur un croissant de lune)。學院派作品描繪了月神慵懶地斜倚在新月之上,尚未蘇醒的女神以玲瓏之姿與新月優美的弧度融為一體,仿佛安眠于云間托起的安樂椅之中。作品細節刻畫細膩入微,人物解剖結構精準明確,體態輕盈流暢,完美展現了女神柔美靜逸的優雅氣質。作品底部云朵之上有藝術家Denécheau刻印簽名,底座金屬銘牌有作品名稱。
Pierre Kjellberg, Kate D. Loftus, Bronzes of the 19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Sculptors, Schiffer Pub Ltd, p.281
塞拉芬·德內喬(Séraphin Denécheau, 1831-1912)19世紀法國學院派雕塑家,1831年10月31日生于曼恩-盧瓦爾(Maine-et-Loire)省會城市昂熱(Angers),1912年卒于同地。德內喬師從法國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和大衛·德昂熱(David D'Angers, 1788-1856),以肖像、神話和寓言題材作品而聞名。1859年,德內喬以大理石群雕《愛情販子》(Amours! Amours! Marchand d'amours)在巴黎沙龍首次亮相,獲得評審團和大眾一致好評的同時也為他帶來皇室和政府委托;次年,德內喬完成了皇家委托拿破侖三世大理石胸像的制作;1860年,他開始定期參加包括美術學院沙龍(Salon des Beaux Arts)和法國藝術家沙龍(Salon des Artistes Fran?ais)在內的等重要沙龍展覽;同年,為巴黎北站完成了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和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 1647-1712)的墻面裝飾浮雕,以及為巴黎圣三一教堂創作了圣馬太雕像;1866年,為盧浮宮外墻裝飾創作了《葡萄采摘者》(Vendangeur)壁龕雕塑;1867年,德內喬以寓言性青銅群雕《愛撫奇美拉的女子》(Femme caressant sa chimère)獲得巴黎世博會榮譽獎;1878年,大理人像《新月》(Phoebé)獲得沙龍金獎,德內喬也因此獲頒榮譽軍團勛章;同年,他為巴黎歌劇院完成了包括路易吉·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 1760-1842)、艾蒂安·梅于爾(Etienne Mehul, 1763-1817)、尼科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和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等六位音樂家的大理石胸像,以及路易·德梅耶(Louis Niedermeyer, 1802-1861)的青銅胸像。如今,德內喬創作的眾多公共雕塑屹立在法國各地,如盧浮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北站、昂熱大劇院和昂熱植物園等地;在巴黎,如圣艾蒂安-迪蒙教堂和穆蘭大教堂等諸多宗教場所中也保留著他創作的宗教作品;巴黎奧賽博物館、昂熱美術館、布雷斯特美術館、朗格勒藝術史博物館和馬爾邁松城堡博物館等眾多法國知名博物館中也收藏有他的作品。
古希臘神話中的月神以司新月的菲比(Phoebé),司冥月的赫卡特(Hecate)和司滿月的塞勒涅(Selene)三位一體組成,而在絕大部分藝術作品中都更傾向于以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狄安娜(Artemis / Diana)表現月神。本作品取名有雙關之意,法語中Phoebé表示新月亦表示司職新月的女神菲比;另一名稱則來自通俗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