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air of Neoclassical Style Patinated Bronze and Babbitt Figural Six Light Candelabra
After James Pradier
French
Circa 1900
Height: 76 cm, Diameter: 32 cm
一對新古典風格著色青銅和巴氏合金人物六枝燭臺
根據詹姆斯·普拉迪耶原作
法國
約1900年
高76厘米,直徑32厘米
參考編號:C80077
新古典風格,青銅和巴氏合金混鑄。主體雕塑人物身著希臘服飾,高舉手臂托起卷曲的枝型燭臺,人物比例完美,衣褶流暢的線條與生動的面部表情被刻畫極為出色,比利時黑色大理石底座裝飾青銅浮雕環帶。
詹姆斯·普拉迪耶(James Pradier, 1790-1852)原名讓-雅克·普拉迪耶(Jean-Jacques Pradier),法國新古典雕塑家,1790年5月23日生于瑞士日內瓦,1852年6月4日卒于法國布吉瓦爾(Bougival)。普拉迪耶早年曾與兄長夏爾-西蒙·普拉迪耶(Charles-Simon Pradier, 1876-1847)共同在日內瓦學習銅版雕刻;1807年,結束學徒生涯后前往巴黎,進入雕塑家弗朗索瓦-弗雷德里克·勒莫(Fran?ois-Frédéric Lemot, 1772-1827)工作室學習;1811年,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繼續深造;1813年,普拉迪耶以浮雕作品《尼奧普托列墨斯阻止菲羅克忒忒斯刺向尤利西斯》(Néoptolème Empêche Philoctètede Percer Ulysse de ses Flèches)贏得羅馬獎(Prix de Rome)雕塑項目第一名,從而得到前往羅馬法蘭西學院的學習機會;在羅馬的五年間,普拉迪耶先后在新古典雕塑大師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和巴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 1770-1844)的工作室進一步強化了雕塑技藝,也參加了圣盧克學院(Académie de Saint-Luc)的繪畫課程。1819年,從羅馬歸來的普拉迪耶以《酒神女祭司》(Bacchante)首次亮相沙龍便贏得一等獎,致使他獲得首個國家委托,創作了熱氣球發明人蒙高菲爾兄弟(Les Frères Montgolfier)胸像;1827年,普拉迪耶當選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院士,接替勒莫擔任高等美術學院雕塑教授;次年,普拉迪耶以其在雕塑領域內的杰出成就,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852年,普拉迪耶去世后被安葬于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日內瓦博物館購買了他工作室留下的大部分作品。
作為一位杰出的雕塑家,普拉迪耶深受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 I, 1773-1850)青睞,獲得了大量政府公眾項目委托,為巴黎凱旋門和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裝飾了人物浮雕、為榮軍院(L'h?tel des Invalides)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陵寢創作了12尊勝利女神浮雕女像柱、在協和廣場制作了代表里爾(Lille)和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城市雕像,以及凡爾賽宮歷史畫廊的眾多歷史名人雕像等;普拉迪耶還因柔美的女性裸體而聞名,在其源源不斷的沙龍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便是擁有迷人姿勢的神話女性形象,如1831年的《美惠三女神》(Trois Graces)、1834年的《薩提爾和酒神女祭司》(Satyre et Bacchante)和1848年的《薩福坐像》(Sapho Assise)等;此外,他還與巴黎著名金匠弗朗索瓦-德西塞·弗羅芒-莫里斯(Fran?ois-Désiré Froment-Meurice, 1802-1855)合作,設計了一系列文藝復興-浪漫主義風格的珠寶首飾。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阿爾弗雷德·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小說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和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等文學家的密友,普拉迪耶的作品亦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他所刻畫的女性形象極盡柔美,有著獨特的靈動氣質;福樓拜對他的評價是:這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真正的希臘人,繼承了古代的傳統;一個專注于藝術不為政治而分心的人,他像工人一樣,卷起袖子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對藝術的熱愛于他來說高于一切。如今,普拉迪耶的作品不但深受眾多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群體的熱情追捧,同時也廣被各大博物館和專業機構所收藏,如凡爾賽宮、盧浮宮、奧賽博物館、里昂美術館、日內瓦藝術史博物館和盧森堡博物館等;當然也可以在凱旋門、榮軍院、波旁宮、布隆尼亞宮、杜伊勒里公園、協和廣場、交易所廣場和日內瓦盧梭島等地領略到他斧鑿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