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aⅴ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mofos69-国产精品自在在线香蕉|www.jn-114.com

Featured Makers / Artists

大師杰作

皇家維也納

(Royal Vienna,Established 1718)

維也納瓷廠(Vienna Porcelain Manufactory, Established 1718)繼德國梅森(Meissen, Established 1710)之后歐洲第二古老的瓷廠。1717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 1685-1740)廷臣克勞狄斯·英諾森提烏斯·杜·帕奎爾(Claudius Innocentius du Paquier, 1679-1751)通過外交關系,聘請梅森瓷廠鍍金和琺瑯工藝師克里斯托夫·康拉德·亨格爾(Christoph Conrad Hunger, active 1717-1748)與制瓷師塞繆爾·斯托澤爾(Samuel St?ltzel, 1685-1737)前往維也納從事瓷器燒造;1718年5月27日,查理六世簽署為期25年的獨家文書,授權帕奎爾在維也納獨家生產和銷售瓷器,于是位于阿爾瑟格倫德(Alsergrund, 今為維也納第九區)的維也納瓷廠正式成立;1719年4月,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硬瓷從維也納瓷廠出窯。


1718至1744年,被稱為瓷廠的杜·帕奎爾時期(Du Paquier Period),如何生產出潔白無瑕的硬質瓷器是瓷廠解決的首要問題,產品主要以餐具和日用器具為主;在造型設計方面,瓷廠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此時期的產品有著明顯的東方情調。與薩克森的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1670-1733)出錢出力全力支持梅森不同,查理六世除簽發了特別經營授權書以外,并沒有給予瓷廠任何資金支持,帕奎爾在經營中不斷依靠借錢來維持日益增加的各種支出,管理與銷售方面的問題逐漸使瓷廠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1744年,25年特許經營權到期后,無力繼續的帕奎爾將瓷廠售予瑪麗婭·特蕾莎女王(Maria Theresia, 1717-1780),工廠由此更名為帝國皇家瓷廠(Imperial Royal Porcelain Manufactory)。


1744至1784年,瓷廠進入特蕾莎女王時期(Maria Theresia Period)或塑形時期(Plastic Period)。1744年,女王接管瓷廠后,進一步擴建工作室的同時也新增了2座全新窯爐;同時,哈布斯堡王室徽章中心部分的皇家盾牌作為標志在瓷器上統一使用;1746年,來自梅森的琺瑯彩繪大師約翰·戈特弗里德·克林格(Johann Gottfried Klinger, 1711-1781)和克里斯蒂安·丹尼爾·布施(Christian Daniel Busch, 1722-1970)進入瓷廠,設計繪制了大量洛可可風格圖樣;1747年,雕塑家約翰·約瑟夫·尼德邁爾(Johann Joseph Niedermayer, 1710-1784)受雇擔任首席造型師;1749年,女王再次頒布命令,規定所有瓷器在入窯燒制前必須使用藍料繪制皇家盾牌,釉下藍色盾標(Underglaze Blue Shield)開始嚴格執行;至1780年,女王通過加征進口瓷器關稅、人才引進、授權經銷商、設置分支銷售機構,擴大對奧斯曼帝國出口等一系列手段,使瓷廠業務蒸蒸日上,工人由初建時期的10人增加至300余人,窯爐也從1個增加至18個。此時期,正是明快活潑的洛可可藝術巔峰時期,洛可可代表畫家讓-安托萬·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的作品大量出現在皇家瓷器上,裝飾性的彩繪瓷偶亦是那個時期最鮮明的標志,皇家瓷器成為洛可可風格的代表作。


1784至1805年,瓷廠在總經理康拉德·索格·馮·索根塔爾(Conrad S?rgel von Sorgenthal, 1735-1805)的帶領下進入頂峰時期,此期間被稱為索根塔爾時期(Sorgenthal Period)或繪畫時期(Painterly Period)。索根塔爾甫一上任便意識到單純模仿梅森和洛可可風格無法成就維也納的獨特風格,于是成立工廠藝術學校,致力于培養自己的畫師來創新裝飾紋樣,同時通過學習法國塞弗爾皇家瓷廠(Manufacture Royale de Sèvres, Established 1740)的新古典主義,皇家瓷器開始逐漸轉變風格;描金畫師安東·科特加瑟(Anton Kothgasser, 1769–1851)加入后,大面積金繪裝飾的使用使皇家瓷器更加奢華,瓷廠產品進一步受到歐洲各地王室和貴族們的青睞,并大量出口至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等地;1789年,為進一步擴大銷售,索根塔爾決定降低維也納瓷器的銷售價格;同年,類似英國韋奇伍德(Wedgwood, Established 1759)的碧玉瓷(Jasperware)和堆白瓷(Pate sur Pate)產品誕生;1793年,瓷廠已研發出36種獨特釉料,其中金彩鈷藍作品和描金彩繪器皿大受市場歡迎;至1805年,擁有500余名工人,超過40座燒窯的瓷廠規模達到頂峰,皇家瓷器在官方不遺余力的推廣下,成為歐洲上層社會人士心目中可與梅森瓷器比肩的精美產品,這一時期也成為皇家瓷廠的黃金時代。


1805至1864年,瓷廠共歷任6任廠長,先后經歷彼德麥時期(Biedermeier Period, 1805-1833)和晚期彼德麥時期(Late Biedermeier Period, 1833-1864)。1803至1815年間爆發的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使七次參加反法同盟的奧地利國庫空虛,瓷廠在國內經濟消費實力損失和國外競爭對手擠壓的雙重影響下,逐步走入沒落,開始更多的生產一些更實用的高性價比產品來適應中產階級需求;1815年,持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曾一度推動了困境中的瓷廠發展,參會的眾多歐洲君主和重要人物相繼參觀了工廠,擁有皇家瓷器再次成為上層階級身份與地位的象征。1820年代末,瓷廠為進一步迎合中產階級相對低價的需求,開始嘗試使用較低質量材料、畫師計件工作和轉印技術等降低普通商品成本的手段,一系列失敗的措施不但沒有增加產品銷量,反而導致產品質量持續下降,瓷廠經營再次陷入困境;至1860年代,瓷廠對奧斯曼帝國的出口業務也在與波西米亞工廠激烈的競爭中日益萎縮;1864年,奧地利議會下令關閉瓷廠,原始模具與部分設備移交維也納應用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保存。


1923年,繼承了皇家瓷廠衣缽的奧格滕瓷廠(Vienna Porcelain Manufactory Augarten)在皇家宮殿奧格騰(Augarten)建立,延續皇家制瓷工藝的奧格騰摒棄了傳統裝飾紋樣與彩色搭配,與維也納制造聯盟(Wiener Werkst?tte)合作,大膽引入當代藝術設計元素,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870-1956)、邁克爾·波沃爾尼(Michael Powolny, 1871-1954)與弗蘭茨·馮·曲洛(Franz von Zülow, 1883-1963)等杰出藝術家為其貢獻了眾多創世精品。戰后,現代藝術設計已經滲透到生活和工業的各個方面,擁有15名專職設計師的奧格騰繼續保持著與天才設計師的合作,創造出眾多藝術陶瓷產品。


300余年以來,維也納瓷器取得的輝煌和影響力有目共睹,精美的產品始終受到世界各地客戶的青睞,承載了華麗的西式餐桌文化,點綴著皇家宮殿與庭院;其作品設計和風格亦對歐洲瓷器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于維也納風格瓷器如今已成為奧地利、德國、法國和波西米亞等多地出品的手繪彩瓷盤的代名詞,而維也納的皇家盾標也成為歐洲瓷器史上廣被模仿的標記之一。如今,維也納瓷器不但以其精美華麗的手繪而廣受藝術愛好者和專業收藏家所追捧,更是以其歷史性和獨特性被眾多知名專業機構和博物館所收藏,如維也納應用藝術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皇室收藏、華萊士收藏館、洛杉磯蓋蒂中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弗里克收藏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