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杰作
朱爾斯-約瑟夫·勒費弗爾
(Jules-Joseph Lefebvre,1836-1911)朱爾斯-約瑟夫·勒費弗爾(Jules-Joseph Lefebvre, 1836-1911)法國學院派畫家,教育家和理論家;1836年3月14日生于塞納-馬恩省(Seine-et-Marne)土爾南布里(Tournan-en-Brie),1911年2月24日卒于巴黎。勒費弗爾曾就讀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師從萊昂·科涅(Léon Cogniet, 1794-1880);1855年,勒費弗爾首次參加沙龍展覽;1859年,他在羅馬大獎賽中獲得第二名,兩年后以歷史題材作品《普里阿摩斯之死》(La Mort de Priam)獲得羅馬獎(Prix de Rome),獲得前往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的機會。羅馬期間,他研究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杰作,尤其受樣式主義畫家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 1486-1530)影響,臨摹了大量薩爾托作品;1863年,他創作了向薩爾托的致敬作品《悲劇面具》(Tragic Mask);1866年,作品《格拉古之母科涅莉亞》(Cornelia, Mother of the Gracchi)受到眾多非議,再加上父母和妹妹的去世,勒費弗爾陷入了極大的抑郁之中。
返回巴黎后,從悲傷和抑郁中恢復的勒費弗爾開始改變畫風,轉向傳統技法繪畫。1868年,《側臥的裸女》(Reclining Nude)在沙龍展出,為他贏來了巨大的贊譽;兩年后,為勒費弗爾贏得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的名作《真理》(La Vérité)完成,作品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出極具象征意義的構思,真理被象征為一位富于青春活力的窈窕少女,一手高舉真相之境,一手緊握繩索,形象的說明了真理既復雜又單純;此后此作品經過藝術家們的進一步加工修改,成為美國自由女神像的最初原型。1875年,作品《克洛伊》(Chloé)問世后,她的清純形象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藝術評論界,再次為勒費弗爾贏得了極高的聲譽;1855至1898年間,勒費弗爾在沙龍共展出了72幅女性題材作品,如1876年的《抹大拉的瑪麗亞》(Marie Madeleine dans la grotte)、1877年的《潘多拉》(Pandore)、1879年的《狄安娜》(Diane)和1883年的《普賽克》(Psyché)等,其中法國皇室親王和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都是他的贊助人。他的女性題材作品名聲顯赫,他運用象征手法表達觀念與想法,而美麗的女性只是他作為表達想法的一種元素,因為他認為所有高貴、至高無上的真理或信仰都如這些少女般美好和純潔;在此領域內只有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被認為是他唯一的競爭對手,但是勒費弗爾不同于布格羅的人物,他更擅長于眾多不同的類型。1889年,勒費弗爾贏得巴黎世博會榮譽大獎;1891年,當選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院士;1898年,晉升獲頒法國榮譽軍團指揮官勛章。
作為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勒費弗爾在1870年代進入朱利安美術學院(Académie Julien)后,培養了弗雷德里克·柴爾德·哈薩姆(Frederick Childe Hassam, 1859-1935)、弗蘭克·本森(Frank Benson, 1862-1951)、埃德蒙·塔貝爾(Edmund Tarbell, 1862-1938)、伊麗莎白·簡·加德納-布格羅(Elizabeth Jane Gardner-Bouguereau, 1837-1922)、威廉·麥克道格·哈特(William McDougal Hart, 1823-1894)和凱尼恩·考克斯(Kenyon Cox, 1856-1919)等大批杰出美國畫家,幾乎覆蓋了各種繪畫風格。如今,勒費弗爾的作品不但備受藝術愛好者和專門收藏家群體所青睞;同時,眾多知名博物館和專業機構也均有他的作品收藏,如巴黎奧賽美術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盧森堡博物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根特美術館、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家博物館和伊斯坦布爾佩拉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