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杰作
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法國學院派畫家,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之一;1780年8月29日生于法國塔恩-加龍省(Tarn-et-Garonne)蒙托邦(Montauban),1867年1月14日卒于巴黎。安格爾自幼便從藝術家父親讓-瑪利-約瑟夫·安格爾(Jean-Marie-Joseph Ingres, 1755-1814)那里得到了繪畫和音樂基礎指導,9歲就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畫作;1791年,安格爾進入圖盧茲皇家繪畫雕塑與建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Sculpture et Architecture de Toulouse)學習,師從雕塑家讓-皮埃爾·維甘(Jean-Pierre Vigan,1754-1829)、風景畫家讓·布里昂(Jean Briant, 1760-1799)和新古典畫家紀堯姆-約瑟夫·羅克(Guillaume-Joseph Roques,1757-1847),其中羅克對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的推崇對安格爾產生了決定性影響。1797年,安格爾前往巴黎,進入新古典旗手雅克-路易·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畫室繼續(xù)深造,并于兩年后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1801年,安格爾以歷史畫作品《阿伽門農的使者》(Les Ambassadeurs d'Agamemnon)贏得羅馬獎(Prix de Rome),但因資金短缺直至1806年他才被獲準前往羅馬。在等待留學的五年間,已小有名氣的安格爾相繼獲得系列名門望族的肖像委托,這些以微小細節(jié)和高精確度著稱的作品使他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肖像畫家之一;1806年,安格爾完成并在沙龍展出了皇家委托紀念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加冕的《王座上的拿破侖》(Napoléon Ier sur le Tr?ne Impérial);同年9月,動身前往意大利羅馬。
羅馬期間,安格爾在美第奇別墅找到了一間獨立畫室潛心繪畫,相繼創(chuàng)作了《瓦平松浴女》(La Grande Baigneuse)、《半身浴女》(La Baigneuse à Mi-corps)、《杜沃西夫人肖像》(Portrait de Madame Duvaucey)、《弗朗索瓦-馬呂斯·格拉內肖像》(Portrait de Fran?ois-Marius Granet)和《潘庫克夫人肖像》(Portrait de Madame Panckoucke)等佳作;1811年,安格爾完成了巨幅畢業(yè)作品《朱庇特與忒提斯》(Jupiter et Thétis),這幅描繪海洋女神忒提斯懇求宙斯支持其子阿喀琉斯(Achilles)的作品被譽為19世紀最著名和神秘的作品之一。離開學院后,安格爾接受羅馬總督亞歷山大-弗朗索瓦·德米奧利斯(Alexandre-Fran?ois de Miollis, 1759-1828)委托,為迎接拿破侖到訪,在蒙泰卡瓦洛宮(Castello di Montecavallo)皇帝臥室和皇后沙龍分別繪制了《羅穆盧斯征服阿克隆》(romulus, Vainqueur d'Acron)和《奧西斯之夢》(Le Songe d'Ossian)天頂畫,為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Villa Aldobrandini)繪制了《維吉爾給奧古斯都大帝、屋大維婭和利維亞讀埃涅阿斯紀》(Tu Marcellus Eris)。拿破侖帝國解體后,獨自在羅馬的安格爾進入職業(yè)生涯低谷期,為增加收入來源,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鉛筆肖像和一些游吟詩人風格(Troubadour Style)油畫小品,理想化地描繪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事件。1819年,安格爾在巴黎沙龍展出了1814年創(chuàng)作的《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特意拉長的腰身(增加三根脊椎骨)增強了裸體特有的嫵媚感,平和穩(wěn)定的色彩調配獨具匠心,以至有人稱威尼斯畫派無一人能夠企及。1820年,安格爾搬遷至佛羅倫薩,一邊承接肖像畫委托,一邊進行創(chuàng)作;期間,歷史作品《魯杰羅營救安吉利卡》(Roger délivrant Angélique)被路易十八(Louis XVIII, 1755-1824)入藏巴黎盧森堡博物館(Musee du Luxembourg),成為安格爾第一幅進入博物館的作品。
1824年,安格爾返回巴黎,在沙龍展出了歷時四年完成的《路易十三的誓言》(Le Voeu de Louis XIII),這幅受拉斐爾影響的歷史作品為他贏得了廣泛贊揚,一舉扭轉了此前飽受非議的困境;次年1月,他被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6月,當選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1835年,安格爾接受任命成為法蘭西學院院長,再次前往羅馬重組學院;期間,不但擴大了圖書館規(guī)模,建立了學院古典雕塑模型收藏體系,同時也幫助學員在羅馬和巴黎獲得大量公共委托。1841年,返回巴黎后,安格爾受聘擔任高等美術學院教授,并持續(xù)創(chuàng)作了多幅巨作;1856年,象征“清高絕俗和莊嚴肅穆的美”的杰出作品《泉》(La Source)完成,標志著安格爾藝術達到光輝的頂峰;1862年,安格爾創(chuàng)作了晚年最著名的杰作《土耳其浴室》(Le Bain Turc)。1867年1月14日,安格爾因肺炎去世于巴黎伏爾泰碼頭(Quai Voltaire)寓所,享年86歲,身后安葬于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23e墓地;工作室內4000余幅繪畫作品和他的小提琴由藝術家遺贈給蒙托邦市博物館(Musée Ingres,現(xiàn)稱安格爾博物館)。
安格爾在其一生中,孜孜以求地在藝術道路上實踐著自己的理想,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他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強調繪畫基礎的訓練,制訂了一系列為學院派奉為圭臬的古典主義原則。作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他遵循著文藝復興前輩大師的足跡,始終堅持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以追求古典理想化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最高目標;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造型的準確、精美,擅長表現(xiàn)人物優(yōu)美的體態(tài)、皮膚和飾物的質感;在具體技巧上務求線條干凈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尤其突出地體現(xiàn)在如《泉》、《大宮女》、《瓦平松浴女》和《土耳其浴室》等一系列表現(xiàn)人體的作品上。如今,作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被世界眾多博物館和專業(yè)機構所收藏,如盧浮宮、凡爾賽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美術館、弗里克收藏館、孔代博物館、烏菲茲美術館、圣保羅藝術博物館、華沙國家博物館和安格爾博物館等。